习近平总书记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刻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盼。“两创”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数字要素如何发挥赓续中华文脉,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作用?可以从以数字技术变革文化呈现方式、以数字产业激活文化内生活力、以数字惠民推进文化成果共享三个方面来看。
以数字技术变革文化呈现方式
我国不断深入推进文化数字化建设,通过打造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加持的“数字引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存、传播、表达和应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数字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久保存。用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关键在于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关联形成中华文化遗产标本库、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中华文化素材库等分门别类的数据库,将浩瀚典籍中的文字佳篇、博物馆里的文物精品、辽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转化成以文字、音频、视频等可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的数据。二是数字化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工程。借助互联网和以手机、电脑为终端的新媒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线”入“云”、破“屏”出“圈”,提升中华文明展示水平和传播能力。三是数字化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表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文学、音乐、影视等互联网阵地,实现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有机结合。四是数字化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场景。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数字博物馆等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多元文化体验。
以数字产业激活文化内生活力
在数字时代,要推动文明资源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快文化数字化产业布局,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充分发挥文化数据要素潜能,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活力。
发展新型文化企业,增加中华传统文化优质供给。新型文化企业应当积极利用文化数据库,提炼中华文化经典元素、提升数字文化创新能力、加强数字文化合作互助,打造既符合现代审美趣味又彰显中华文明风采的文化IP品牌,为大众提供多元化、个性化、高质量的文化产品。
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呈现。一方面推动“数字+”旅游业、娱乐业、传媒业、展览业等深度融合,打造“云旅游”、线上演出“云演艺”、有声图书“云阅读”和云游博物馆“云展览”等云端文化业态;另一方面深化内容挖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直播、动漫游戏、多媒体等新兴业态,丰富传统文化展示空间,推动中华瑰宝“活起来”。
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升级中华传统文化消费体验。顺应国风热潮,越来越多文化事业单位和企业强强联合,或者运用智能算法精准定位用户需求,打造视听文化盛宴,提升消费偏好;或者增加文化产品的社交属性,开发消费者深度参与的沉浸式文化体验,增强消费互动。
以数字惠民推进文化成果共享
以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数字文化生活需要。因此,在充分激发中华文化活力拉动经济增长,发挥数字效应助力文化传承发展的同时,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理念和以人为本、全民共享的原则,创新实施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彰显数字时代人文关怀。
首先,充分考虑人口结构变化,满足“银发族”老年群体和“Z世代”年轻群体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差异化需求;其次,考虑城乡发展格局变化,在推进数字城市文化建设同时,充分重视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最后,考虑不同区域的数字鸿沟,推动数字化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合作互助,塑造数字文化协调发展新格局。
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乘着“数字东风”,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数字产业为形式、以数字惠民为目的,不断推进自身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对内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深化全球数字文化交流,迈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数字文明新时代。
作者单位:全讯800cc大白菜
文献来源:《湖北日报》理论版(2024年01月23日第14版)